某日你到一間餐廳用餐,店內撥放著樂曲,從開始的輕和,突轉悲壯淒涼,最終收斂,形成個完美的起承轉合。而在一系列的變化中,你的心態也跟著起伏。在聆聽過程中,我們辨別出了樂器,判斷出樂曲情境。生活中非常基本的常態,卻有著多樣又複雜的表現方式。
概念釐清
三大特徵
聲音作為一個豐富而迷人的研究領域,擁有三個關鍵的基本特性。或許各位都覺得這是國小課本就教過的基本常識,但聲音事實上比想像的更加複雜。就讓我們探討每一個面向,並且認識一些有趣的專業知識。
音高 Pitch
音高來源於聲波的頻率,頻率越高則越尖銳。而每個人聽覺的頻率適性皆不同,但一般能感受到 20 ~ 20,000 Hz 的範圍。當超過上限 20k 則統稱超音波,低於下限 20 則稱作次聲波。正常說話情況下,成年男性的音調約落於 60 – 180 Hz,成年女性的音調約落於 160 – 300 Hz。
那在音樂學理的十二平均律中,八度音程 (octave) 被均勻地分成十二個半音 (semitone),約略形成等比數列。這意味著相鄰音符之間的頻率比例在整個音階中可視為恆定的。這種均勻性使得在不同的調性之間輕鬆地轉調,有利於在各種音調下演奏音樂,並能輕鬆在電腦中利用數學式分析為幾號音。
公式一:半音級距的換算
針對上面的式子,我們舉鋼琴的 A4 與 B4 兩鍵為例。首先,這段區間為兩白夾一黑,即 A4 到 B4 為 2 個半音,根據資料 [2] 的琴鍵表,我們簡單帶入 (493/440) 後會得到 1.9690 的結果。 透過這段方程式,我們能算出半音級距,確認需要調整的半音數。而有上這個基礎,亦能輕鬆理解 MIDI 檔案的音樂格式的設計原理。
公式二:MIDI 音樂格式的轉換方式 (音名 A4 為基準點)
音量 Volume
音量是我們衡量聲音強度的重要指標,最常見的單位為 dB (分貝)。但其概念是相對比較的值,可以歸類為功率量 (強度) 與場量 (幅值) 兩種。但簡便來說,主要是由 log10 的對數所計算,因此每差 10 dB 約為 10 倍的強度差距,所以差 20 dB 就是 100 倍的變化。
而我們剛剛講述到每個人的頻率適性不同,尤其是高頻間可能出現聽力斷層,因此,在音量相同的情況下,所聽到的效果也不盡相同。這也是為何音樂愛好者常有一組固定的調音器數值,針對自己的耳朵在不同 Hz 做調整增減幅,以此減少聽覺上忽大忽小的情況。
音色 Timbre
音色是我們分辨講者與樂器的重要關鍵,理想上不受到音高與音量的影響,並且形成各自獨特的特色。就像在學校中,同學在走廊上喊你出去打球,或者在課間偷偷聊天時,即使同學的音量和語氣有所變化,你依舊能準確地辨認出是誰在叫你。
而在變聲領域當中,音色轉換一直以來都是最關鍵的技術手法。生活中不僅被運用在娛樂產業中,也可能僅為特殊目的掩蓋身分。其原則為在改變音色的同時,維持著原始錄音的內容。

另外對於陌生或不在意的事物,我們就會簡化大腦的記憶。比如百年的小提琴跟全新的小提琴,總歸來說就是小提琴。當然這種方式則可能讓我們忽略了許多細微但有趣的差異。
後話
聲音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,透過訓練這三大特徵的認知與感知,我們不僅能更深入地欣賞音樂藝術,也能更好地理解聲音在科技應用上的發展。從聲學設計到音訊處理,這些基本概念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。
參考
[1] Re DE, O’Connor JJ, Bennett PJ, Feinberg DR. Preferences for very low and very high voice pitch in humans. PLoS One. 2012;7(3):e32719. doi: 10.1371/journal.pone.0032719. Epub 2012 Mar 5. PMID: 22403701; PMCID: PMC3293852.
[2] ‘Note names, MIDI numbers and frequencies,’ University New South Wales, Sydney, Australia.
https://www.phys.unsw.edu.au/jw/notes.html